气候行动,从直面你是谁,你关心什么开始|鸭先知文化节回顾
©Greenpeace
关于气候行动,我们总在追求知识,寻找适合的行动,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展气候行动的阻碍在于,大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采取气候行动,也不知道要如何坚持下去。
5月17日-19日,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让气候“成气候”在杭州举办。绿色和平把这次文化节看作行动者聚会,希望用行动者的故事和经历开启关于气候行动的新讨论。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被邀请的嘉宾们在准备分享材料或者工作坊主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问:“这不会又是一场气候科普大会吧?老生常谈的话那我不来了,我们得讲能被感知的故事,或者直接开展行动!”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更多精彩图片/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关于气候行动是什么,大家在文化节准备阶段有一个模糊的答案:气候行动一定是自发的、真实的、多样的。随着鸭先知文化节的筹备深入和举办,大家逐渐摸索出多种多样可以触发气候行动的开关。
一、在我擅长的事里,
找到我的气候行动
任何话题带上“气候”两个字,仿佛都隐藏了一层学习任务,得理解一整套复杂的科学事实和分析框架才能做接下来的尝试。鸭先知文化节上,有几位嘉宾自称并不懂气候,但是在自己擅长的事情里,嘉宾们看到了能为气候变化做的事情。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李薇是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她也是较早在杭州社区开展气候实践的行动者。她为现场来宾和观众分享了三个小故事:
在社区推广使用节水设施,被居民投诉,最终不得不重新选址安装。
试图通过21天的努力,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改变投放垃圾习惯,最终只换来2%的垃圾分类率提升。
利用受污染的食材,做一场名为“末日之宴”的行为艺术。但是热闹的报道过后,并没有更多行动的出现。
李薇觉得气候行动实践除了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志愿服务——为了她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变得更好。例如,更加气候友好的设施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厢情愿地推行只会适得其反。为更友好的气候未来而做的改变,不应该成为突如其来的打扰,而应该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她说,面对一个大的目标,要调动各方的优势共同推动目标实现。
梁莹菲是一名纪实影像摄影师。她的气候行动要从记录了七年的极端天气事件讲起。2016年华北地区的极端暴雨中,除了满屏的救援报道,她看到了那些留守的老人。老人们非常看重家里的财物,包括牲畜,所以直接把老人带离灾害现场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老人们总是会第二天回到被淹没的、危险的家,回去养自己的鸡、鸭、猪。
梁莹菲也记录了人们自发的适应方案。洪水中不愿意离开家的老人,发明了许多有意思的交通工具,床板、泡沫板都成了临时交通的材料。这些适应的方案,在宏大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布局面前是渺小的,但是那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规划和设施。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在梁莹菲带领的“影像的力量“工作坊里,她还邀请了同样做影像记录的伙伴。除了真实的人物经历,摄影师们还记录了暴雨下被损毁的古建筑,在高温和山火中烧毁的山林。在这些记录中,我们熟悉的文化符号和自然环境成为了影像的主角。
梁莹菲说:“摄影师给不了解决方案,但摄影师应该想办法把看到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看见,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Vincent是桌游企划公司Dice的创始人,也是气候变化主题桌游《地球号!宇宙飞船》的主创。Vincent说,他在参与《地球号!》桌游创作之前,并不了解气候变化,但这并不会阻碍他采取气候行动。对于Vincent来说,创作《地球号!》桌游就是气候行动的开始,他通过游戏让人们放松下来,让玩家意识到气候变化不是偏门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文化相关的讨论。作为桌游主创,在桌游场上,让气候变化的话题变得有趣,是他的气候行动选择。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李虎是一名建筑师,在他的设计里考虑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默认的选项。在阿那亚山谷音乐厅的设计中,李虎研究风向以及地形特征,通过设计,保证自然风的流畅,即便不装空调也能实现保证场地舒适。李虎生活中同样在坚持积极的气候行动,很多小事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做。例如,他的工作室在不那么高温的情况下,只是用风扇,不用空调。在李虎看来,这不是困难的选择。他说:“阻止现在的情况变得更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行动,而是更加积极的行动。”
插画家方佳翮用自己的画笔,把《山海经》中的神兽带我们眼前。一些神兽曾经真实存在,但古气候的变化让这些“神兽“消逝在历史中。《山海经》记录下了沧海桑田,也给了我们警醒——我们正在面对的是比过去千万年变化更剧烈的气候危机!
在律师鲁声遥的分享中,动物、人、风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构成了更加复杂的法理关系。鲁声遥律师分享道,许多为应对气候风险建起的风机,给居民带来了噪音袭扰。而这类案例体现出,如何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关注人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考验每一个气候行动者的必修课。
二、我与气候的联结,
源于我对身边人的感同身受以及我的不舍得
为什么要采取行动?行动是什么?我们在鸭先知文化节中听到了更简洁的答案。有时,行动者们的行动方案最开始似乎与气候变化无关,随着行动的开展,我们渐渐看到了气候的影子。
Jing是明日之路行动小组的发起人。她的气候行动很简单:吃。
Jing曾经是一名忙碌的媒体人,三餐多靠外卖解决。在稿子任务繁重的时候,吃得健不健康,吃的材料从哪里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多次调研和旅游经历中,她注意到集约化养殖的鸡,也面临社畜处境。一些鸡下蛋要冲破围栏,去一个舒适的地方,仿佛在追寻向往的生活。于是Jing重新思考,人与动物可以选择怎样不同的生活方式。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后来Jing走上探索可持续食物实践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她阅读了许多材料,也建立起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食物产量以及品质会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选择本地的食材可以减少运输环节排放等等。在Jing带领的可持续餐盘工作坊里,气候变化不是主角,但参与者通过描绘现实餐盘与理想餐盘,可以感受到当下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于是,“吃得更好,也是在维护星球健康”这个理念也就被大家接受了。
何志森为本次文化节设计的气候行动,从寻找一株枯萎的植物开始。参与者以植物作为纽带,挖掘背后关于植物、人、气候以及共同生活的故事。在枯草花园展览里,我们看到了真实而感动的画面。
枯草花园分享里有许多和自然科学理解下的气候有关的故事,也有更多与气候变化无关的故事。对何志森来说,让普通人行动起来,让行动本身“成气候”更加重要。植物只是一个隐喻,在还不知道枯草会带来什么和气候相关故事的时候,这个限时展览的想法和策划是源于我们共同关心的、在极端天气下被忽视的人群——高温下没有足够保护措施的工人,暴雨与高温夹击下艰难生存的小农,都像一株株被我们忽视的枯草,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让大家看见这些人。
三、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
互相充值信念感,
是行动持续的关键
庞大的气候危机面前,如何让个体的、社群的、小而微的行动联合起来,看到彼此,感受到链接的力量?来自imPACKED的Dani以及稻草人旅行的伙伴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分享中,Dani和我们讲起从创立imPACKED到聚焦气候议题,一路的喜悦与迷茫。imPACKED创立之初从旅行切入,用有意思的形式和主题吸引关注旅行的朋友加入可持续旅行、爱护环境的行动中。在这样的理念下,imPACKED链接兴趣人群,通过线上收集信息和共创方案,分享不同城市的低碳空间以及商铺;同时通过设计路线,融合感官体验、游戏互动,让参与者带着可持续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
随着气候议题讨论与行动做得越来越深,Dani重新开始思考影响力,而社群内的力量正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imPACKED尝试做更精准的内容输出,例如,选择代表性的商业空间主理人,通过共创工具包,提升她们在活动策划上融入气候元素的意识和能力。Dani说:“大家像是在共谋一件大事,不是说这个事有多大,而是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大家的事。”有些事情一个人做尴尬,那一群人一起做也许是有意思的。
同样的体验,在稻草人旅行的伙伴身上也得到印证。
稻草人旅行一直把推动可持续、负责任旅行作为自己宗旨。在这次文化节里,我们和稻草人旅行开启了一个更具挑战的任务——设计一份给旅行爱好者的气候行动手册。
行动手册里,大家总结了五类旅行过程中的选择,稻草人的伙伴在每一个选择下,模拟供应商、游客、导游及领队等角色,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小卡作为稻草人旅行主要负责的同事和我们提到,“气候行动和做负责任的旅行是一样的,都很难,很需要伙伴的精神支持——我们需要互相依赖;而且,当我们看见伙伴为“看似不可能”的改变付出努力,这也能为我们带来一种信念感。即便气候可能不是每个人的使命,但是为了更好的地球,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一起陪伴走过一段无力的时光。”
鸭先知文化节的主题是,让气候“成气候”,很难说行动的数量达到多少才算“成气候”。但在第一届的尝试里,老朋友们带来新反思,新朋友开启新的行动探索。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人为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思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探索。行动有了更多的解读和可能性,自然就是“成气候”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回顾视频